2019年12月
1、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
图书信息
作者: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选用了76幅珍贵图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总书记是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
2、
|
《论语译注》 |
图书信息
作者: 杨伯峻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论语译注》内容包括:试论孔子、导言、例言、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 |
3、
|
《诗意的宇宙》 |
作者: [奥]斯特凡·克莱因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真实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不同: 存在的事物比我们看得到的事物多20倍; 手被锤子砸到会感到疼,但构成锤子的原子内部几乎是空的; 两个相距几千米远、看似毫无关系的粒子,其实或许正在相互“感应”…… 当物理学一步步揭开微小如粒子、宏大如宇宙的谜,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并非真相,而《诗意的宇宙》正带我们越过表象一探究竟。 有人担心,科学会把诗意的世界变得呆滞无趣——浮动的朝雾会被看作分子的布朗运动,人类会被解码成几页基因信息。然而《诗意的宇宙》告诉我们,科学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诗意。 斯特凡·克莱因是物理学家中的诗人、诗人中的物理学家,他的这册小书如同写给宇宙的情书。在他笔下,宇宙像蔷薇一样美丽,这美丽以科学为依傍——他从蔷薇生长所需的阳光讲到光子与强核力,从滋润了蔷薇的水讲到撞击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从蔷薇扎根的土地讲到暗物质。量子纠缠、暴胀理论、弦论等抽象的思索变成了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精妙的比喻。 20世纪堪称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20世纪那些划时代的发现,还能看到最近20年间的新进展——沿着历代大师的足迹,21世纪物理学正在勾勒出这个世界的新地图,改变我们对世界与自身的看法。 而要踏入这个神奇的世界,你需要的不是多么深厚的知识储备,当你凝视一朵蔷薇或仰观群星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 |
4、
|
《20世纪思想史》 |
图书信息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
5、
|
《现实的社会建构》 |
图书信息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
6、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图书信息
作者: [美]塔拉·韦斯特弗 |
|
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比尔•盖茨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塔拉•韦斯特弗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
7、
|
《梦的宇宙志》 |
图书信息
作者: [日]涩泽龙彦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本书为日本文化学者、翻译家涩泽龙彦的博物随笔集。作者自如地游走于古今东西秘闻的纵深沟壑中,在幻想与现实的错位间穿梭延展,于不同的学科分野间恣意跳跃,引经据典,凭借过人的想象力与敏锐的感观,探讨了机关人偶、怪物、天使等各种趣味话题,以物的历史讲述社会文化史。 |
8、
|
《时光碎片》 |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爱尔兰,欧洲神秘的岛屿,都柏林,古老而文艺的心脏。 在那里,他们曾年轻、写作、做梦、满怀憧憬,然后老去。 巴黎之于海明威,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都柏林之于班维尔,同样如此:乔伊斯、叶芝、贝克特等纷聚于此,在都柏林寻找自己的文艺梦。在班维尔的引领下,一场奇妙而独特的都柏林之旅就此铺展,重回那个充满文艺气息的黄金创作年代,游荡于此时彼刻的都柏林的文化、建筑、社会、历史、班维尔的文学交友记忆与创作现场…… 一首流动的赞歌,献给悉心孕育年轻艺术家的城市。 ——《影像》 班维尔写给这座城市的情书。在他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都柏林的生动回忆中,这本书找到了它真正的核心。 ——《爱尔兰独立报》 |
9、
|
《中国造园艺术》 |
图书信息
作者: 曹汛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破旧”之外更长于“立新”。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淳雅古风。 |
10、
|
《鲤·我去二〇〇〇年》 |
图书信息
作者: 张悦然 主编 |
|
内容简介及评价: 在世界正准备去往2020年的时刻,我们在《鲤·我去二〇〇〇年》中潜入上世纪90年代的回忆,这也是80后作家们给予逐渐远去的少年时代的一次集体性省察,试图共同追溯当时的经验如何影响了现在的自己。 在访谈部分,导演毕赣和作家笛安分别讲述了90年代的经验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表达。在专题板块,批评家杨庆祥和《单读》主编吴琦从宏观层面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特点,李静睿、周嘉宁选取喇叭和台风天这两个私人记忆深刻的意象进行书写,魏思孝和龙荻则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验。班宇、郑执、春树、张玲玲奉上同主题小说新作,以虚构的方式再次回到90年代,带领读者进入大雪中的逃亡,千年虫逼近的时刻,以及那时的北京与南方小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