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充实内涵、强化质量、提高效益、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线,继续抓好“六大建设”,提高“三项指标”,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明显优化,育人质量明显提高,新校区建设明显加快,科研成果明显增多,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办学能力明显提升。
2005年是我校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一年,学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校本部东迁和全面启用新校区,全面完成“十五”规划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的各项任务。根据学校党委、行政的总体部署,2005年学校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重点,加强“六大建设”,提高“三项指标”,团结奋斗,务实开拓,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今年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一个中心任务,解决六大关键问题,落实八项具体工作。
一、学校今年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继续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再上台阶,以优异的成绩向建校六十五周年献礼
1、按照评估的要求,继续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召开“迎评促建”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营造氛围。制作本科评估电视宣传片,组织迎评知识竞赛、专题会议和主题班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工作组,统计和核对评估状态数据,汇编本科教学标志性成果,编制校级迎评文档目录,起草自评报告、校长报告等文稿。开展教学文档、实验室与实验教学、试卷与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双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等专项检查,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检查各单位落实责任状和整改情况。邀请教育部专家咨询指导,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预评估。
2、按照评估的要求,继续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以申报新专业为契机,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实施课程建设中期行动计划,健全精品课程定期评估、动态竞争机制,构建布局合理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立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工作规范,重点支持主要基础课程、核心主干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重建,以及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国际化、人文化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课程建设项目。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重点支持教师教育类课程、公选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提高优秀教材的选用率,鼓励使用外语原版教材、新版教材,择优资助出版有特色、高水平的自编教材,力争突破国家级优秀教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按项目制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按照评估的要求,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保障体系,开展“评教、评学、评管”工作。进一步健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形成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管理部门定期检查评估制度、领导干部和教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评估专家督导听课制度和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学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教师职务聘任(晋升)和执行津贴标准本科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积极实施教学名师工程,表彰优秀教师。
二、围绕“迎评”中心任务,抓紧解决新校区建设、校区调整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学校发展规划等六大关键问题
1、继续加快瑶湖校区建设步伐。今年10月以前基本完成瑶湖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教师周转房、办公楼、国际交流中心、1#研究生楼等在建项目和三栋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医院及保卫楼、文化艺术中心、2#研究生楼、教师周转房等拟建项目共计39.2万平方米的工程建设,年内基本完成瑶湖校区建设任务,使瑶湖校区校舍面积达到88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校区各项功能设施和园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抓紧解决资金问题、施工配套问题和工作状态问题,确保建设进度、施工安全和质量要求,确保2005级新生按期报到入学,确保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如期正常进行。
2、继续强化校区调整和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明确瑶湖校区、青山湖校区和青云谱校区的办学定位和主要功能,积极发挥瑶湖校区作为主校区的本科、研究生教学科研功能,制订《青山湖校区利用改造规划》,形成青山湖校区的独立学院、继续教育、教师教育和部分特殊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快制定青云谱校区改造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发挥校区的管理效益,搞好本科教学评估提供有力保证。尽快完成调整搬迁工作,上半年完成学院、机关处室迁入瑶湖校区和科技学院校区置换工作,确保科技学院2005级新生在青山湖校区报到入学。研究多校区管理模式,建立以瑶湖校区为主校区的多校区统筹管理与延伸管理相结合的校区管理体制。
3、继续优化人才和师资队伍结构。安排1000万元用于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师资源的积累和储备,力争使教职工中的博士(含在读)比例达到20%,硕士比例达到60%,生师比达到16∶1。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引进的政策措施和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为广大教师和优秀人才营造更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舒适优雅的生活环境、理解宽容的舆论环境。整体推动,突出重点,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重点引进若干急需的高学历特殊人才,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担纲学者。双向互动,加快速度,在学院抓紧引进师资的同时,由学校直接为缺编学院安排符合专业需要和业务要求的硕士、博士。从科研院所、其他高校或离退休教师中聘任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建立一支外聘教师队伍。抓好师资培养工作,安排20名副高以上人员在国内访学,20名骨干教师在国内进修,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布置,实施日行贷款的“2005年人才培养研修计划”。
4、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确定今年为教学迎评创优年。要制订《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全面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与教学信息化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框架,形成能够体现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定位,体现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培养目标,体现鲜明的学科特色、时代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性意见,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举办各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训班,组织干部和教职员工学习领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精神和具体内容。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性意见,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2004级学生开始逐步推广实施。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分流培养方案,加大选修课比例,建立本科生导学助学、学籍预警机制。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改革,扩大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完善3.5+0.5+0.5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积极申报3+1+1(授双学位)和4+1+1(授教育硕士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争取建成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
|